便攜式藍綠藻分析儀因其快速、現場即時檢測的優勢,已成為環境監測、水產養殖和水體預警的重要工具。然而,其精度與穩定性易受操作、環境及儀器自身狀態的影響。要確保數據準確可靠,需從人、機、料、法、環五個維度系統性地進行優化。 一、 嚴格規范操作流程 不規范的操作是引入誤差的首要原因。 精準校準(Calibration): 校準是精度的基石。務必使用儀器指定的原廠或認證的標準溶液。校準前應保證比色皿或傳感器窗口潔凈。對于熒光法儀器,需定期進行“零點校準”(使用超純水)以消除本底干擾,并嚴格按照說明書周期進行“量程校準”。若水溫變化劇烈(如從空調房到戶外),應重新校準。 正確采樣與樣品處理: 水樣應具有代表性。取樣前,將原水樣搖晃均勻(若需測量總藻則需劇烈搖晃以破碎細胞),但避免產生過多氣泡。靜置等待氣泡消散后再注入比色皿,則氣泡會嚴重散射光線,導致讀數虛高。注入量要適中,避免過滿或不足。比色皿的透光面必須保持潔凈,無指紋、水漬或劃痕,使用專業的擦鏡紙擦拭。 二、 精心維護與保養 儀器自身的狀態直接決定其穩定性。 光路系統清潔: 光學窗口的污染是穩定性的大敵。每次使用前后,都應用柔軟的棉簽或擦鏡紙蘸取清水或稀釋的酒精輕輕清潔光學傳感器窗口和比色皿。嚴禁使用硬物刮擦。 定期性能驗證: 即使日常校準通過,也應定期使用已知濃度的標準樣品進行驗證,以評估儀器的長期穩定性和準確性。如發現偏差超出允許范圍,需查找原因或聯系廠家進行檢修。 電池管理與存放: 保證供電充足且穩定。低電量可能導致光源強度或檢測器靈敏度下降,影響讀數。長期不用時,應取出電池,將儀器存放在干燥、陰涼、清潔的環境中,避免光學元件受潮發霉。 三、 充分考慮環境干擾與補償 環境因素是現場檢測中最易被忽視的變量。 溫度補償: 藻類的熒光效應受溫度影響顯著。絕大多數現代分析儀都內置溫度傳感器并進行自動補償。確保溫度探頭與水樣充分接觸并穩定后再讀數至關重要。在溫差大的環境中,可將儀器和水樣在現場放置一段時間,使其溫度接近環境溫度后再測量。 避光測量: 強烈的環境光(尤其是太陽直射)會干擾熒光信號的檢測,導致讀數偏低。測量時,應使用遮光蓋或用手、身體遮擋比色皿上方,確保在暗環境中進行檢測。 干擾物質識別: 水體中的濁度、有色可溶性有機物(CDOM)等會吸收或散射激發光和發射光,造成“淬滅”效應(讀數偏低)或背景干擾(讀數偏高)。高端儀器通常內置了補償算法。了解水體的基本背景狀況,有助于對測量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必要時,可對水樣進行過濾(測游離藻素)與原樣(測總藻)對比測量。
本文連接:http://m.jilipiano.com/newss-40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