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硝酸鹽是水質監測中一項關鍵指標,它是氮循環的中間產物,其含量能有效反映水體的受污染程度和“自凈”狀態。然而,過低或過高的亞硝酸鹽對人體健康和水生生態系統都具有潛在危害。因此,其檢測的準確性至關重要。在實際檢測中,水樣的復雜性意味著許多物質會干擾測定結果,導致假陽性或假陰性。本文將詳細探討這些干擾物質及其影響機理。 目前,最常用且標準的亞硝酸鹽檢測方法是分光光度法,即經典的重氮-偶聯反應(格里斯試劑法)。其原理是:在酸性條件下,亞硝酸鹽與對氨基苯磺酰胺(或對氨基苯磺酸)發生重氮化反應,生成重氮鹽;該重氮鹽再與N-(1-萘基)-乙二胺二鹽酸鹽(NED)發生偶聯反應,生成一種粉紅色的偶氮染料,其顏色深度在特定波長(通常為540nm)下與亞硝酸鹽濃度成正比。 任何能影響上述反應過程、溶液顏色或濁度的物質,都會構成干擾。主要干擾物質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具有氧化性或還原性的物質 這是最主要、最常見的干擾類別,因為它們會直接參與或破壞重氮化與偶聯反應。 氧化性物質:如氯、次氯酸根、臭氧、三價鐵離子、過氧化氫等。這些物質會氧化關鍵的顯色劑(如對氨基苯磺酰胺或NED),使其失活,無法完成顯色反應,從而導致測定結果顯著偏低(負干擾)。水樣中殘留的消毒劑是此類干擾的常見來源。 還原性物質:如硫代硫酸鹽、亞硫酸鹽、亞鐵離子、碘化物以及某些有機物。它們會與亞硝酸鹽競爭,消耗掉反應所需的酸,或者直接將參與重氮化反應的亞硝酸還原成一氧化氮(NO)或其他氮氧化物,從而阻止了重氮鹽的形成。這同樣會導致測量值偏低。 二、能與亞硝酸根離子或顯色劑發生反應的物質 伯胺類化合物:亞硝酸鹽在酸性條件下能與伯胺反應生成氮氣。如果水樣中存在游離的伯胺,它們會直接消耗掉待測的亞硝酸鹽,導致測量結果嚴重偏低。這是一類非常直接且強效的負干擾。 深色或渾濁物質:水樣如果本身帶有顏色(如來自腐殖質的黃色、工業廢水的其他顏色)或較為渾濁(含有懸浮物、藻類、細菌等),會在光度法測量時產生背景吸光度。這會掩蓋或疊加在目標粉紅色染料的吸光度上,導致最終的吸光度讀數偏高,從而產生正干擾,使結果虛高。 重金屬離子:某些重金屬離子,如銅、鉛、鎘等,可能與顯色劑(特別是NED)形成絡合物或發生沉淀,影響偶聯反應的效率和顯色穩定性,從而導致結果不準,通常表現為負干擾。 在實際操作中,必須根據水樣的具體來源和特性,選擇適當的預處理方法(如過濾、掩蔽、稀釋),并嚴格遵守標準操作流程,才能有效消除干擾,揭示水樣中亞硝酸鹽的真實含量,為水質評價與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本文連接:http://m.jilipiano.com/newss-4024.html
|